1. 首页 > 句子大全

吃月饼的散文名篇(散文吃月饼)

作者简介

凡一:本名范好友,笔名:凡一。 散文家、诗人、教育家。现任邢台市文化交流协会文学学会主席 、河北广播电视报特约记者和编辑、《中国香港摄影报》记者,有散文集《风声 雨声……》、诗集《千古一帝》、《快乐体验优秀作文集》问世。诗歌新作《2018,您尽情地画》荣获2018年“第五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”一等奖。醉心语文教学,曾教出过三个“邢台市高考文科状元”。

 

吃月饼的三重境界

中秋将至,邀了四位好友在家小聚。几碟小菜,家乡老烧。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,兴从中来,纵情抒怀。聊着,聊着,不知不觉聊到“境界”这个话题。有的谈作诗论文的境界,有的谈为官理政的境界,有的谈为人处世的境界,甚而有的谈喝酒的境界……

“诸位,诸位。请打住!关于这个话题,我有了一个最新的体会。”我收住话头,扫了好友们一眼。

“你有新的体会?快说,快说呗!”

我端起酒杯,一饮而尽,用纸巾擦了一下嘴,慢里斯条地说:“我这个体会呀,与中秋节有关。我最近体会出了—–吃月饼的三重境界。”

“这算什么呀!纯粹一个吃货。不雅!不雅之极!”

且不管他们怎么看。我确是悟出了“吃月饼的三重境界”:第三重境界,提起月饼—-就怕;第二种境界,提起月饼—-就甜;第一种境界,提起月饼—-就盼。

人生如梦,一晃就是60年。我现在正处于“吃月饼的第三重境界,提起月饼—-就怕”。具体的时间节点儿不大好划分,基本上可定为2000年至今。提起月饼就怕,一定会有人觉得“奇怪”,甚而有人会骂我“吃饱了撑得”。嘿嘿,你别说,人家骂对了。就是“吃饱了撑得”!

中秋节,阖家团圆,在外地工作的,回家总要带回点儿当地特产,而月饼则是必须的—-中秋节嘛。时下的中秋节,谁家不准备二、三斤月饼,再加上亲朋好友礼送的,总有个五六斤月饼吧。中秋节,月饼多了,好事呀!“福气多呀!财气多呀!”可是,过了中秋节呢,月饼可不成了家庭的“麻烦”了嘛!吃吧,大多数人不爱吃。特别是小孩子们,一说让吃月饼,就赶忙用手捂住嘴。少数人,想吃,也未必吃的成:有的人糖尿病,不能吃吧;有的能吃,也不敢多吃,怕患糖尿病呀。记得去年春节前,家里搞卫生。我提着垃圾袋扔垃圾,到了垃圾箱边上,发现垃圾箱箱脚,散落着十几个月饼。“这是谁家的!太……”唉!我回到家将所见告诉爱人。“不稀奇。”我爱人平静地说。啊,不稀奇!“你没有听说,前年小黄河清淤泥,整盒整盒的月饼清出来十大几盒子呢。”真的?我的妈耶!一整天都没精打采的,干什么活儿,也有月饼在眼前忽悠来忽悠去,很是冤枉,有怨气似的。唉!“粒粒皆辛苦”的古诗,谁都会背诵,可世上有几人能做到呢。扪心自问,我应该算得上的。我们家的月饼都是我吃的。孩子不吃,爱人不吃,我再不吃,那不浪费了吗?扔掉?啊呸!小的时候吃不饱饭,我是连祭祀祖先坟头上的四个饺子都吃过的。谁家的坟?不知道?只记得是过了中秋以后,应该是烧“寒食”纸的时节吧。提起寒食,也算中国的一个古老的节日,他的亲兄弟就是清明节。唐朝诗人韩翃有咏寒食节的诗,题目《寒食》:“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。”我曾认为“寒食节”在中秋节之后。为什么呢?因为小的时候常跟随母亲给老爷上坟烧纸,春天烧一次,就是清明节,中秋节过后烧一次。“妈,这个时候烧纸,也算节日吗?”“是呀。春天烧纸,过的是清明节;秋天烧纸,过的是寒食节。”后来学了韩翃的《寒食》一诗,里面有“春城无处不飞花”的句子,才知道我对“寒食节”认知有误。这,也不能怪母亲,她没读过书,只不过“人云亦云”罢了。我要感谢母亲,是她教会了我要孝顺老人。每次烧纸,母亲都要给我讲“孝”道。讲得最多的是“戏彩娱亲”:古代有个人叫老莱子,为了躲避战乱,跑到深山里住。老莱子很孝顺父母,把父母照顾得很周到,70多都不说老,经常穿着五色彩衣、手持拨浪鼓像小孩一样戏耍,逗父母开心。有一次,给父母送水,进屋时不小心摔了一跤,他怕父母伤心,就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,引得父母开怀大笑。我知道,母亲和父亲都是很孝顺的。他们给我奶奶吃的是“小灶”,白面呀,鸡蛋呀,顿顿都有。我一年下来也吃不了一两个鸡蛋呢。我很敬重父母大人。查阅了

史料,我才弄明白了寒食节文化内涵。寒食节,亦称“禁烟节”、“冷节”,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一位贤人—-介子推。“子推言避世,山火遂焚身。四海同寒食,千秋为一人。”唐代诗人卢象这首《寒食》诗,说的即是寒食节的来历:“子推绵山焚身”的故事。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,割大腿上的肉供文公充饥。文公复国后,子推不求利禄,与母归隐绵山。文公焚山以求之,子推坚决不出山,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。文公葬其尸于绵山,修祠立庙,并下令在子推焚死的那天禁火寒食,以寄哀思,后相沿成俗。它系清明节的前一天,新中国成立后,将清明节与寒食节合并在了一天,统称“清明节”。它呀,与中秋节相隔着180天呢!细细思忖:做学问,要有自己的判断,千万不能人云亦云。其实做人,又何尝不应该这样呢?

“粒粒皆辛苦”,我是有亲身体验的。我的家是农村的。1974年高中毕业,回乡务农,农村里的所有的活计我都干了个遍,耕地、平地、播种、施肥、除草、打枝、收割、打场、交公粮、入粮仓,起猪圈、挑粪便、赶驴车、铡牛草、拉车运肥、抗旱打井、开拖拉机、巡夜值班、民兵训练、文艺表演……我是真知道做一个农民,是多么辛苦呀!每一粒粮食中,有多少汗水呀!让我扔月饼,打死我也不会!我把我们家的月饼吃了还不算,我家亲戚多,他们风闻我“爱吃月饼”,中秋节过了,就把无法“消化”的月饼送到我家:“听说你爱吃月饼,吃吧。”我的妈呀,我哪是爱吃什么月饼,我是不得已而为之呀!你说说,我不是找罪受嘛!我爱打乒乓球,休息时,从乒乓球包里拿出个月饼吃,球友很惊讶:“怎么十冬腊月还吃月饼?”我心虚地说:“尝个稀奇呗。”唉!无语呀无语。月饼呀,想说爱你,还真不容易呢!你说,提起吃月饼,我不怕谁怕?你再说说,还有谁比我怕呀!

“吃月饼的第二重境界,提起月饼—-就甜”。时间节点大致上是1975年至1999年吧。这时候,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,但远远没有达到“扔月饼”的水准。提起月饼,我的感觉:甜。每过中秋节,能吃几个月饼。不用像小时候吃月饼,就像穷孩子吃糖一样,用舌尖一小口、一小口地舔。唉!提起小时候的事儿,心里就酸溜溜的。

我爱好摄影,还小有成就哩!我在陕北米脂县拍的《飞雪迎春》,荣获全国摄影大赛的铜奖;《秋韵》上过《巍巍大中华》杂志的封面。中秋过后,是我们摄影人上山拍摄秋天的好时机。我们常去一个名叫“英谈”的小山村。这个小山村如今已成为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”,有“江北第一古石寨”之称。英谈村的这个荣耀里,还有我们摄影人一份功劳哩!她位于太行山东麓深山腹地,距市区70公里,当初不为人知,是摄影人和画师们将它的风貌时不时地在媒介上撩起了她的面纱,得与世人相见,才有了今日荣耀。我上杂志封面的摄影作品《秋韵》,就是在英谈拍的。说起来,我们成就了英谈,英谈也成就了我们呀!用眼下比较时髦的一句话叫作“抱团取暖”。我们国家倡导的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秉承共商、共享、共建原则,通俗地说就是“抱团取暖”。人们都是地球人,为什么非要区分什么“劣等民族”、“优等民族”呢。整天打打杀杀,这不是自找麻烦吗?打打杀杀,中秋节能自在地月饼吃吗?记得1997年中秋节过后,我约了三位影友到英谈村拍摄照片,一口气拍了两个多小时。我们坐在一个石碾子上休息,拿出食物和水,增补点儿能量。其他影友吃的是面包点心之类,我吃的是月饼。无意中发现,几个小孩子直勾勾地盯着我吃。咋啦?我脸上有东西?我用左手,把脸划拉了几下,没有呀。要么是帽子戴歪了?搞摄影的,帽子戴歪也是常事儿呀。我又用左手将帽子正正了,冲着小朋友笑了笑。小朋友也冲着我笑了笑,边笑边“咂吧砸吧”嘴。嗨,我知道了,他们是馋我手里的月饼呢!月饼,在城市里已经稀松平常了。但在偏僻落后的山村,还算得上稀罕物哩。我受过苦,我理解孩子们。我的心里有点儿不自在呀!新中国成立48年了,改革开放也10个年头了,深山边远地区的人们还缺衣少穿,作为一个国家工作人员,作为一个党员,我有一种羞愧感呀!人民当家作主,我们是公仆。可是“公仆”们衣着鲜亮,满嘴流油,而有的“主人”还缺衣少穿。让人情何以堪!情何以堪呀!我真真体验到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:“太阳虽然光芒万丈,也有照不到的阴影呀!”我从背包里拿出剩余的三个月饼,给了孩子们:“分一分,吃吧。”孩子们接过月饼,高兴地叫着跑开了。望着他们的背影,我觉得那里面就有30年以前的我,泪珠在眼眶里打转,心里有一种无奈和自责的感觉。此后,上山拍片时,我和影友们尽可能地在背包里带一些书、本、铅笔、橡皮之类的,送给山里的孩子们。我知道,这样做,连“杯水车薪”都算不上,解决不了啥问题,但这样做,我心里安慰些。看着孩子们的笑脸,我晚上做梦也会笑出声来的。

前两天,我的一位英谈老乡朋友又给我打电话来说:“老弟呀,这几年你咋也不来了呢?跟你说哟,村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通了天然气,网络全覆盖,收入年年增长,小轿车,广场舞,你们城里有的,村子里呀全有啦!哈哈哈……”放下电话,心里热乎乎的,我能感受到对面朋友兴奋、激动的情绪。好哇!“全有啦”!革命先烈抛头颅、洒热血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,不就是为了让所有的老百姓过上“全有啦”的幸福生活吗?他们在九泉之下,听到老乡“全有啦”的声音,想必也会欣慰的。

提起月饼,就甜。中秋节,能随意地吃月饼,它呀,不再是稀罕物。这生活,不是很幸福吗?不用像小时候,为了吃一口月饼,像盼星星一样心急火燎的。

“吃月饼的第一重境界,提起月饼—-就盼”。这个时间节点从儿时记事儿起至1999年吧。小时候,村子就是我的世界。村子以外的事儿,一概不知。什么城市呀、北京呀、汽车呀、袋鼠呀、骆驼呀,不知道。最感兴趣地是马车、牛车、驴车。一看见车来了,不管车上有没有东西,一股脑地往车上爬。“别爬!别爬!小心摔着啰!”“下去!下去!看不见车上有东西!”小不点儿们根本不理睬车把式的嚷嚷,也不看他的脸色,想尽办法、用尽吃奶的力气往车上爬。爬上去的高兴,唱着笑着;爬不上去的,哭着喊着。遇着没拉货、而且心眼儿好的车把式,他就笑着对着牲口吆喝一声“吁—-”,车停下来,小不点儿们上了车,“坐好了!嘚—-驾—-”车又向前行。得陇望蜀,得寸进尺。不用人教也会。“叔叔,叔叔,让车跑起来,跑起来呗!”小不点儿一起喊:“跑起来!跑起来!”只要有人挑头,其他的就附和。好人做到底吧,索性让小鬼头们疯狂一回。车把式回头喊一声:“好嘞!坐好了!嘚—-驾—-吆吆喝喝喝—-”车,载着满满的一车笑声跑了起来。这时,我有一种生活在天堂的感觉,虽然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天堂。

糠菜半年粮。尤其是农村,每家的孩子都不少。中秋节吃月饼,是一件很“奢侈”的事儿。我们家9口人,奶奶,父母亲,我上面有三个哥哥,下面有两个妹妹。中秋之夜,吃罢晚饭,等月亮挂在东屋后面的椿树最高的树梢上,妈妈把准备的祭祀月神的东西摆在院子的西北角的小桌上,桌子对准东南方向的月亮。祭品是四个月饼,四个梨,一碗玉米,一碗小米。月饼是买的,梨是二姑送的。二姑的婆家,是我们村南六里地的一个大村子,梨树是他们村的名片和荣耀。每年的中秋节前两天,二姑都送一篮子梨给奶奶吃。奶奶嫌梨硬,不吃,分给叔叔伯伯,我们家也能分到六七个梨。妈妈跪在小桌前,点燃一支蜡烛放在小桌的左上角,抽出三根香凑近蜡烛的火苗燃着了,然后双手持香、平伸,向上至头顶,向月亮三鞠躬。月光下,妈妈的脸上显示出一种静静的慈祥、虔诚与敬畏,好像已经飞到了太空,把自己的心愿说给了嫦娥,嫦娥已经答应了似的。

“妈妈,你这是干什么?”

“拜月,也叫祭祀月神。”

“为什么要祭祀月神呢?”

“小孩子家,别多问,长大你就知道了。”

是呀。长大了,上了学。知道了中华民族对月亮的崇拜,是本民族与生俱来的。《礼记 祭器》上说:“大明生于东,月生于西。此阴阳之分,夫妇之位也。”月亮作为女性的象征,始于人类原始社会对女性的崇拜。创造人类的“女娲”,同时就是月神。在汉代的砖墓画中,伏羲手捧太阳,女娲手捧月亮。据后人考证,女娲就是嫦娥。可见,月亮就是中华民族的祖先,祭拜她是天经地义的。至于祭拜月亮为什么要用月饼,这又涉及到一段历史风云了。蒙古族统一中原后,建立了元朝,对百姓尤其是对汉民族的压迫很严重,真可谓民不聊生呀!元末,兴起了一个以推翻元朝统治为目的的组织—-明教,朱元璋后来坐了明教的第一把交椅。两三年时间,明教教徒遍布大江南北,达十数万众。明教决定在八月十五中秋节月亮当头时,举行推翻元朝的起义。官府管理很严,人们外出不许带一片碎纸。起义时间无法通知到各地的教徒。明教的军师刘基,想出了用各色的纸条写上起义时间藏在炊饼之中。那时,人们串亲戚都带很多炊饼,一是路上自己吃,二是送给亲戚。就这样,人们以串亲戚为名,将起义的时间传递给了各地的明教徒。八月十五,月亮当头,明教—-红巾军—-登高一呼:“杀鞑子啰—-杀鞑子啰—-”,百姓响应如风云,推翻了元朝的统治,建立了明朝,朱元璋做了皇帝。为了纪念“八月十五”这个日子,第二年中秋节,朱皇帝下令,这天祭拜月神,都要用月饼,并且用玫瑰丝做馅—-象征传递起义时间的纸条。可见,月饼与中华民族的兴盛有着紧密的联系哩。前两天,我把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写成了一首长诗,题目《中秋月饼吟》,被网络的一个《江南作家》的平台刊发推广。微信朋友纷纷点赞,有的说:“还真不知道月饼还有这样的传奇呀!”这句话,值得人们反思呀。过节,为了什么!为了纪念呀。与节有关的文化内涵不清楚,不仅糊涂,而且悲哀呀!可以欣慰的是,重拾传统文化、弘扬民族精神、传承民族薪火,在神州大地已成燎原之势。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景象,已初露端倪。

祭完月神,妈妈就开始分祭品。我们早就等不及了,妈妈拜月的时候,我心里就催妈妈,快一点,快一点。生怕慢那么一丁点儿,祭品会飞了似的。嗨!馋嘴猫呀!

奶奶是家里的“国宝”,一个人享用一个月饼;父母和两个妹妹享用一个,其实父母亲基本不吃,把月饼切成两半,让妹妹吃;我和哥哥们分一个月饼。我呢还会有一份特殊的照顾:奶奶比较喜欢我,过个七、八天,奶奶估计我把月饼吃完了,就瞅着没人的时候,把我叫到她的屋里,拿出一个小黄纸包包,一层一层地打开。“月饼!”四分之一的月饼。

“吃罢。”说着,奶奶把月饼塞到我手里。

“奶奶,还是你吃吧。”我是真想吃,可还是要推让一番。唉!小小毛孩子,就知道虚伪了。现在想起来,脸还烫烫的呢!呵呵呵呵……

拿着分到的四分之一的月饼,我和哥哥们就跑到门外,看着月亮,吃月饼。嘴里甜,其实呀,心里面更甜!说“吃”月饼,是不准确的,应该是添月饼。“添”?对的,“添”。添也不敢大口添,仅仅是用舌尖舔。有红呀绿呀黄呀的玫瑰丝,漏出来,就轻轻地抽出来,添玫瑰丝。这时,就会把月饼用纸包好了放进书包。干什么?明天带到学校,与同学们一起吃月饼,一边吃,一边嬉笑怒骂,快乐无限。其实,这里面还有一层攀比的意思:看谁的月饼大。别看我只有四分之一的月饼,还有的吃不上月饼呢。就这样一丁大点儿的月饼,我要品个七、八天呢。有人笑话我的月饼“小”,我就哄他们说:“我就拿来一半,另一半在家里存着呢!”

“吹吧!你就吹吧!”有人不信。

“改天拿来看看!”有人半信半疑。

“他就是拿来一半,我亲眼见了。”我的死党支持我,明知道是假的。小孩子呀,小孩子,心理也复杂得很哩。

月饼吃完了,就盼着来年的中秋节,盼着月饼甜香的味道。有盼头,就有希望。有希望,生活就甜蜜。日有所思,夜有所想。庄周能梦蝶,黄粱能梦官。梦中过中秋,吃月饼,也不怕人们耻笑了吧。嘿嘿……

“市场繁荣,商品丰富”,这是眼下实实在在的事儿,别的不说,小时候,月饼就一种馅。眼下呢,五仁的,枣泥儿,蛋黄的,菠萝的,瘦肉的,上千个品种都打不住吧!祭祀月神的祭品也日渐丰富起来,先是增加了苹果、花生,再后来增加石榴、香蕉、各式糖果、各式的点心……我们享用祭品,也就沾了月神的光。我突发奇想,明年买个机器人,中秋节让他来祭祀月神,他会怎样向月神许愿呢?许些什么愿呢……